国外德育导师制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德育导师制起源于西方,作为学生事务领域中的一种专门制度,国外对德育导师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以及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求都有详细的论述。我国的德育导师制处于发展阶段,在关注个体全面发展、德育导师素养与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全员育人等方面需要积极探索、主动借鉴。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导师素养;道德发展作者简介陈勇,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宛颖,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产生源于西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即推行学分制。推行学分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引入到了中国。近年来,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一、国外对德育导师素养和工作的要求MargaretA.Healy等国外学者认为,德育导师制在学生事务领域中作为一种专门的制度,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衡量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时,德育导师协助学生寻找其意义、做出决策。”[1](一)德育导师应具有的基础素养首先,德育导师应该是坦诚的。MargaretA.Healy认为,德育导师这个角色与学生有着牢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德育导师在与学生讨论和采取决定的时候必须是真诚的、坦率的,不要像裁判似的评价。德育导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同时,还必须明了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其次,德育导师要善于反思。Markham提及,对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来说反思很重要,并声称人们的行为源于伦理上的关心。他对个体的行为和想法进行了建设性的区分,形成了“不伤害原则”。他讨论了七个特征以判断人的品行是否端正,这些特征使学生事务的实践研究和信仰结合一起。这七个特征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别是责任感、平等观念、经验、纪律、社会性意识、有规律的生活、承诺等。Markham还发现,“没有深刻反思的生活最大的讽刺就是它是一种不被赏识的生活”。道德习惯通过反思来发展,通过实践来内化,变成人的一部分。学会反思,一定要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值得反思的,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它。(二)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求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施效果,对于德育导师的工作,也有具体的要求:德育导师需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MargaretA.Healy认为德育导师的日常习惯非常重要,他说尽管我们经常谈论模范、规程或者关于德育导师的激励方法,我们还是要认清德育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日常生活情境产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们的日常习惯、教师的行为会深刻影响到学生。德育导师的良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Kidder用道德健身来类比道德实践,按照Kidder的解释,道德健康和身体健康类似,通过每天一点点的努力达到健身的目的,不知不觉中就会拥有健康的身体,随时准备行动。他还指出,为了保持健康,你必须坚持锻炼,否则你的道德肌肉就会削弱身体的力量和能量,不能执行重要的任务。作为德育导师,必须坚持锻炼道德习惯,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2]德育导师教学生学会先思考后行动。权衡利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权衡贯穿于整个人生。学会权衡,学会判断,学会思考是德育导师实践所必需的。而且要有开放的,开明的心态,且具有同情心。日常道德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原来的行为、方法和能力。愿意践行所拥护的那些理想标准,把人们讨论的内容付诸行动,是一个德育导师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德育导师要善于启发。在学生问德育导师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对话和我们身边的例子来引导他思考。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Parks认为一个有效的德育导师还需要做到:a.承认,欣赏学习者潜在的学习能力;b.支持并善于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