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摘要: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保持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持久性,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论体系。关键词:以人为本;网络;德育一、以人为本网络德育的内涵以人为本网络德育是指在清晰认识网络本质和影响的前提下,在肯定、尊重和关怀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利用网络手段促进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品德的虚拟实践活动。具体来讲,以人为本网络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在网络德育活动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网络德育的归宿,因此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展示学生的个性。二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的网络德育强调主体之间应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强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由上下支配关系向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求的同时,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二、高校网络德育现状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多元化、主体虚拟化以及道德上无约束等特点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德育模式和理论却没有同步更新,因此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开放性的网络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多元性的网络使大学生能了解各种价值观,从而产生了道德的冲突。面对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无域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网络,传统的德育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德育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大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空前增强,过去借助于可控制媒介的单向传输以形成较大的舆论优势和时空优势的传统做法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受到了挑战,德育传统的主导地位被削弱。3.大学生自身控制力较差,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自制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差。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大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宣传反动言论的国外网站,会被其中的观点迷惑甚至迷失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肆意表达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做出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错觉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道德产生抵制。4.高校尚不完全具备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高校承担德育工作的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经验,但在网络面前却难以发挥优势。三、以人为本高校网络德育模式的构建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应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道德内容要么是成人的道德经验,要么是符合社会本位要求的道德规范,采取的方法也没有把握人性与物性的区别,这些都加速了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出现。以人为本的高校网络德育理念要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上由灌输走向沟通,在深入了解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应对策略。1.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网络文化开放性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对此,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网络发展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2.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学校应当把网络德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其对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德育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模式。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要帮助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道德主体性。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