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优秀的、成功的学生个体发展,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命题,也是教育成功的典型标志。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就是要为人民更幸福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服务。当今,教育改什么、如何改、教育事业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情。就这个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社科院兼职研究员、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先生。记者:您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如何评价?刘永和:我国的基础教育属世界一流。这是因为我国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基础扎实,成效明显。比如,在国外,一些中国留学生因为基础扎实而受到广泛好评,同时,世界上各种“奥赛”大奖获得者中国居多,还有2020年“OECD”举行的“PISA”测试中,我国上海名列第一,遥遥领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低谷。尽管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振兴职业教育的政策,诸如免除学杂费等,但文化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要走出“低谷”是很艰难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滑坡严重。中国高等教育受制于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再加上30年来不断扩招、扩大,致使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监管与评价缺少科学体系和可以操作的方式方法,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而,《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教育文化也是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研究给我们的教育改革以很大启发。然而,我们似乎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其实,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是世界教育的瑰宝:因材施教(本质是个性化教育),温故而知新(是记忆与理解的规律),学而时习之(与西方“遗忘曲线”一致),苦学文化(刻苦学习也是一种精神和品质),师道尊严(尊其师,也能信其道)……现在,是中国为世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育做出贡献的时候了,西方教育的误区在中国教育中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记者:从国家教育制度层面上看,您认为有哪些方面需要大力改革?刘永和:第一,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应该说,南京市是素质教育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就提出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认为,一是素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不能误读为“全面优异”,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背负沉重负担而误入歧途。三是素质教育需要有实践性指导。南京市总结素质教育实践指导30条案例,编写了《用实践为素质教育求解》一书,受到了专家肯定和教师欢迎。四是素质教育需要百花齐放。素质教育绝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的模式。第二,让教育信息化真正促进教育发展。教育手段的发展的确很快,从“粉笔教育”到“多媒体教育”也就30余年时间。基于教育信息化,师生的眼界开阔了,教和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教和学的质量没有太多提升,原因是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利用,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估计不足,应对乏力。网络的出现,一切处于虚拟状态,人与人的关系性被破坏了,特别是对于学校德育,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不能“神话”教育信息化,要看到它实际存在的不足;也不要“妖魔化”传统手段,也要看到“粉笔教育”的简单实用,充满师生的互动。第三,让课程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课改的初衷就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这一点似乎被淡忘了。同时,还需调整课改考评。评价一所学校,先看其素质教育做得如何,而不是看课改做得怎么样。此外,也需要改良“传统课程”。中国的传统课程历经了解放以后的七次改革,是基本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我认为,新课程和传统课程没有本质区别,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其实也只是一些改良而已。第四,让“先行先改”受到国家支持和保护。当前我国教育一是考试制度需要改革,今后十年,我们能不能逐步把以甄别为目的的考试改为以发展为目的的考试?二是学校教育管办分离。三是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