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初探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提出了传统方法的不合理性,初探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途径,包括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注重家庭教育。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认知;途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0)33-0189-02“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道德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不同,但文科、理科、艺术科学生也有其各自特点,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部分院校还出现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严重影响了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一、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诟病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理论灌输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二)共性教育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三)强制说服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四)以管代德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