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创设积极心理环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摘要:文章主要对科学课学习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注意缺陷、探究学习中的意志力薄弱、学习不良以及探究学习中的交往能力缺失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力求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科学课堂心理环境来解决。其主要的策略有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水平以及重视学生评价等,力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调节学生科学学习的心理问题。关键词:科学和谐心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教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科学课程教学之中,创新科学探究方式方法,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这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创造性思维是轻松舒适氛围下的产物,学生是否能够产生独创性的思维,取决于是否具备适宜的环境。而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积极思考的不利因素,如不对其加以控制,不但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生成,甚至会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进行。其中,阻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有兴趣缺失、信心缺失、担心出错受批评的心理等等。因此,教师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要解决科学素养普遍较低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层面,其根源来自学生的心理层面。只有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采用适当的策略,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解决呢?一、科学探究中的心理问题在科学探究中部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差异,除了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关,学生的性格、习惯等也会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没有明显的缺陷,但是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有以下心理问题:1.注意力缺陷注意力缺陷是目前小学阶段最为常见和多发的心理障礙,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危害很大的心理问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椅子上不停地挪动;自我控制力不强。关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科学界尚无定论,初步认为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也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如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不统一等)。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可以考虑和家长接触,了解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本文主要阐述从行为上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心理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采用强化行为的手段来帮助学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候,老师对他微笑并且表扬他。学生从微笑中得到了认可,就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微笑这一刺激物强化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行为。当然我们在选择刺激物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同时对于强化的效果要及时关注,根据效果选择适当的刺激物。如果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影响了学习效果,我们需耐心加以引导,不可过分责备学生。例如:在四年级《搭支架》课上组织一个搭支架的活动,看哪个小组能用木棍搭建一个高约0.2米的能承受一定重量的尽可能稳固的支架。然而部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没完全听清实验要求,导致做出来的支架虽然利用了三角稳定结构,并达到了高度要求,但不能承重。我们把活动要求分为三点:(1)高约0.2米;(2)能承重;(3)尽可能稳固的支架。我们微笑着耐心细致地讲解后,学生改进后的作品让我们很是惊喜。教师把微笑洒向学生,把和谐带进课堂,从而消除孩子们对教师的防范意识,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2.科学探究中意志不坚这一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较长时间观察或者实验的时候。例如,《观察月相》这一课要求学生对月亮的形状做一个月的记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坚持下来。尽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坚持是科学探究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却很少有家长关注这一问题。为能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