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公民意识。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出发,近一步探讨社团发展的长效模式。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发展模式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学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以共同兴趣和追求为纽带的学生社团则蓬勃发展,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一)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学生社团是教育的延伸和实践的场地,聚集了拥有不同爱好、来自不同学院的青年学生。各类社团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创新欲望,在接触多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发展。(二)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进行恰当的沟通,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逐渐认识到因人而异的交流技巧,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团结合作,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三)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大学精神,是经过所在大学人(特别是校长和名师)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1]现在的大学精神出现迷失,学生很少再陶醉于知识带来的惊喜,大学也就成了一些青年学生逃避现实的天堂和就业服务站。高校社团是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场地,给予大学生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沟通合作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平台,刚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不足。在参与社团内部事务管理和与其它社会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逐渐培养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德意识,使他们践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学会沟通、包容、平等博弈和对等交易等能力。[2]二、高校学生社团及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两极分化。一些社团开展思想内涵深刻、活动形式新颖,贴近大学生活的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一些高校社团考核制度不合理,使得一些社团盲目追求活动数量忽视活动质量,品味不高,活动档次低,缺少社团文化特色。低质量的活动使得社员积极心受挫,对社团产生失望情绪,进一步造成成员流失,限制了社团的长久发展。(二)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高校学生社团功能认识不全面,部分领导和任课老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甚至把社团活动看作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不支持甚至反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认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学生社团因此成长土壤贫瘠,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三)学生社团内部官僚化。受社会上官本位不良风气的影响,社团内部渐渐产生了潜规则。据调查,目前官僚作风已经渗透到社团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社团的活动经费、活动策划、选举制度等,官僚化的体系严重打击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信心,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四)学生社团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没有固定活动场地,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一般都要事先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借用或租用活动场地,各类学生组织难免在实践和地点上发生冲突。活动经费主要为学校划拨、社会赞助和收取会费三个来源。目前,许多高校对活动经费监管比较严格,影响力大的社团的活动经费基本上可以凭借自身影响力吸收社会赞助,而一些影响力较小的社团只能依靠学校划拨的有限的资金。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学生社团在校方管理者和社团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