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生活中培养有道德的人著名德育专家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1]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基于此,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探索实施了校本课程“生活德育”,并把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作为其应有之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道德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联系,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对其进行积极启迪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在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影响,尝试或实践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有益活动,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德性,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并自主建构道德经验,成为有道德的人。一、德育生活化:在“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彰显德育的要义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须从狭隘的功利主义、空洞的理想主义和异化的政治主义藩篱中摆脱出来,从教师强制性的灌输转向有意义的引领和学生主动的感悟与尝试,让学生通过亲身的生活体验生成真实的道德。“生活德育”校本课程通过“日常养成”“课堂生成”“主题实践”“文化引领”“家校互动”和“社区教育”六个内容板块架构起了东营市实验学校“生活德育”分课程体系,确立了“生活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活动向度。(一)日常养成:日常生活是引领学生涵养德性的重要途径衣俊卿教授将日常生活视为同个体的生命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如衣食住行等。与此类似,阿瑟•阿萨•伯格也认为日常生活“指的是我们在典型的一天中的各种活动,包括进餐、工作和自我娱乐”[2]。日常生活在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性的统一性总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为日常生活所建立。正是在日常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活中,用歌德的话来说,人们经受着‘谷还是壳’的检验。”[3]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因此,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成为东营市实验学校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二)课堂生成:课堂不只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活场域有影响、有质量、有效果的德育必须借助学生生存与成长的所有时空,必须贯穿于所有的活动载体、手段和方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生活,包括课堂学习生活。“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应该是理念、价值观(特别是教育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课堂,是道德的课堂。”[4]这就是说,课堂除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生命发展、情谊交流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这是道德回归生活的要求。所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智慧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挖掘课堂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恰到好处地把握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教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深挖巧挖教学中的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有效对接。(三)主题实践:以有意义的项目活动引领学生实践,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载体人的道德意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也是由静态的、单调的和知性的德育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行动与体验的良好载体,更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动力。东营市实验学校燕全欣老师开展的“‘六个一’快乐乡村行”主题实践活动(采访一个农民,研究一种农作物,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