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社区实际,我们采取查阅资料、工作座谈、居民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调研。一、自然和社会条件是开埠较早的XX县区,区域位置独特,近百年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冲撞、融合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赋予这块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发展优势。(一)文化名人名家众多。社区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京剧院、沪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中科院分院、图书馆、宋庆龄故居等科教单位均坐落在此。秦怡、周小燕、尚长荣、陆春龄、任桂珍、李蔷华、沈传薪、张雷平等50余位文化艺术名人和17位“两院”院士、1154位离休老干部等,工作或居住在社区。他们经常来到社区居民当中,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二)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社区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建筑众多,目前,社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7处,文物总量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二。这些珍贵的文物,折射了海派文化的历史变迁,集中反映了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居民群众参与广泛。作为较为成熟的社区,民风良好、文明和谐,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文明共建的热情很高。街道已创成市级文明社区、市社区建设模范街道,社区内有市级文明单位31家、区级文明单位40余家。社区文化团队建设初具规模,现有各类文体团队112支,近2000名居民骨干长期活跃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第一线,排舞、扁鼓、京剧、沪剧等群众特色团队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各类展示、比赛活动中频频获第1页共9页奖。(四)经济社会环境优越。近年来,社区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逐步优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较为完善的社区事务受理、卫生、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安定有序的社会治安、市容环境和便利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为老、帮困、助残等服务,使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能力更加强烈,也对发展社区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当前的工作实践近年来,立足社区人文特色,在社区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上下工夫,不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文化功能优势、发展优势,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群众参与广泛的社区文化建设局面。(一)健全体制机制,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逐步深化。街道成立了群众文化工作共建委员会,吸纳了宋庆龄故居、京剧院、沪剧院、图书馆、生命科学研究院等50余家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形成了“优势互补、共管共建”的社区文化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单位在文化事业上的联系、联手、联合、联动。据统计,2006-年,街道与社区共建单位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1次,居民参加达2万多人次。2004年,街道启动了社区资源共享工程,首先推动学校场地、教室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2005年初,街道与市第二中学签订《地区学校资源共享共建、协商开放工作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并逐步延伸到社区全部10所中小学校。通过街道、学校、居民的三方合作,形成了场地管理、活动组织、经费保障、伤害预防等一整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学校场地开放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社区单位向居民敞开了大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成为社区学校教学点,图书馆、工艺美术研究所、音乐学院附中等纷纷与街道联手举办技能培训、艺术讲座、兴趣活动等。通过共享工程,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单位支持、社会联动”的社区文化格局,许多原来封闭在社区单位“围墙”内的优质社区文化资源,进入社区、家庭,既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文化服务的品质,也方便了居民就近享受便利的文化服务。第2页共9页(二)发挥独特优势,社区文化精品大量涌现。年,在众多名人名家的支持协助下,街道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文化名人服务指导服务机构——名家坊,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