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B.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C.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答案】D【解析】材料中“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的基础之上的,证据确凿,完全可信。故答案选D项。2.“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差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南稻北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照和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故A项正确。生活方式、耕作技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不是南稻北粟这—农业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排除。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自己的道德要求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处于春秋晚期,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老子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代表,面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因此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由此可知,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选:D。4.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答案】B【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项正确。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陈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但并未对二者的天人观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5.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贏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谥法是对已经逝去的贵族或君王的一种评价,这是一种特权或者身份的象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从而维护君主专制,故本题选A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后,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