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第6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6·河北唐山模拟)《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720—178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有六个。与同一时期的西方比,中国的经济发展在()A.质量上提高B.数量上增加C.水平上先进D.技术上创新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本题用排除法较好,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1720—1780年间”“19世纪初”,这一时期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文明,而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因此中西对比,A、C、D三项不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故A、C、D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是在于资源的消耗、人力的投入带来的数量的增加,故B项正确。2.(2016·太原高三模拟)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工匠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3.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解析:选C。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4.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要知耻知愧、知恩。我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要“致良知”“知行合一”。该思想家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解析:选C。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以“知行合一”来遏制伪善流行,故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王夫之主张唯物论,均与题目中的信息“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故A、B、D三项错误。5.(2016·福建三明质检)针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事,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抉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封建礼教B.反对盲从孔子C.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儒学经典解析:选A。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题干材料中李贽认为司马相如的做法比起那些遵守礼法但空负良缘的人来说明智得多,男女相悦,意气相投,愿意相互结合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也符合天理人情且与儒家经典并不相悖。这说明李贽反对封建礼教,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李贽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李贽不反对儒学经典,只是反对盲从儒学经典,故D项错误。6.(2016·江苏徐州调研)一位大学者的诗曰:“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解析:选A。材料显示的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符合格物致知的内容,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