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卤代烃1.认识卤代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认识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3.了解卤代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溴乙烷[学生用书P31]1.分子的组成与结构2.物理性质3.化学性质(1)取代反应(水解反应)①条件:NaOH水溶液、加热。②反应方程式:CH3CH2Br+NaOH――→CH3CH2OH+NaBr。(2)消去反应①定义: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②卤代烃的消去反应a.条件:NaOH乙醇溶液、加热。b.反应方程式:CH3CH2Br+NaOH――→CH2===CH2↑+NaBr+H2O。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卤代烃是一类特殊的烃。()(2)卤代烃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C、H和卤素。()(3)卤代烃不一定是烃分子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4)碳原子数少于4的烃,在常温下为气体,溴乙烷中含2个碳原子,所以其在常温下也是气体。()(5)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时,断裂C—Br键和C—H键两种共价键。()答案:(1)×(2)×(3)√(4)×(5)√2.下列有关溴乙烷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溴乙烷难溶于水,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B.溴乙烷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可生成乙烯C.将溴乙烷滴入AgNO3溶液中,立即有淡黄色沉淀生成D.实验室通常用乙烯与溴水反应来制取溴乙烷解析:选A。溴乙烷与NaOH的水溶液共热发生水解反应(属取代反应)生成乙醇,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两者反应的条件不同,其反应的类型和产物也不同,不能混淆;溴乙烷难溶于水,不能在水中电离出Br-,将其滴入AgN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乙烯与溴水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乙烯与溴化氢反应来制取溴乙烷。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法1.实验原理R—X+H2O――→R—OH+HX;HX+NaOH===NaX+H2O;HNO3+NaOH===NaNO3+H2O;AgNO3+NaX===AgX↓+NaNO3。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相应的卤素(氯、溴、碘)种类。2.实验操作(1)取少量卤代烃加入试管中。(2)加入NaOH溶液。(3)加热(是为了加快水解速率)。(4)冷却。(5)加入稀硝酸酸化(一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干扰实验;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6)加入AgNO3溶液。即R—X――――――――→R—OH、NaX――――――――→R—OH、NaX――――――→(1)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与碳原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相连,均属于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X-,不能用AgNO3溶液直接检验卤素的存在。必须转化成X-,方可用AgNO3来检验。(2)将卤代烃中的卤素转化为X-可用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也可用消去反应。(3)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时,在加入AgNO3溶液之前,一定先加过量稀HNO3中和过量的NaOH,以免对X-的检验产生干扰。某学生将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后,冷却,滴入AgNO3溶液,结果未见到白色沉淀生成,其主要原因是()A.加热时间太短B.不应冷却后再加入AgNO3溶液C.加AgNO3溶液前未用稀硝酸酸化D.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存在Cl-[解析]该实验的关键是加入AgNO3溶液前应先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中和未反应的NaOH,防止其干扰卤素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操作顺序:将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几分钟,冷却,加过量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此时会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C为了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有以下操作顺序合理的是()①加AgNO3溶液②加NaOH溶液③加热④加蒸馏水⑤加稀硝酸至溶液显酸性A.②①③⑤B.②④⑤③C.②③⑤①D.②①⑤③解析:选C。溴乙烷中的溴元素不是以离子状态存在,因此,不能与AgNO3溶液直接反应,必须使之变为溴离子。由题意可知,应通过溴乙烷在碱性水溶液中水解得到溴离子,但反应后溶液显碱性,不能直接加入AgNO3溶液检验,否则Ag+与OH-反应得到AgOH白色沉淀,AgOH再分解为Ag2O褐色沉淀,影响溴元素的检验,故需加入足量稀硝酸使溶液变为酸性,再加入AgNO3溶液检验。溴乙烷的性质及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1.下列液体中,滴入水中会出现分层现象,但滴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分层现象会逐渐消失的是()A.溴乙烷B.己烷C.苯D.苯乙烯解析:选A。溴乙烷、己烷、苯及苯乙烯4种物质都不溶于水,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