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B.会使用火C.制作彩陶D.铸造青铜器2、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发生了楚王问鼎的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B.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C.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D.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是A.奖励耕战B.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C.建立县制D.限制工商业活动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因此常被近亲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A.刺史、宦官B.宦官、丞相C.刺史、外戚D.宦官、外戚6、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唐蕃联盟D.清军入关7、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8、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A.削弱皇权B.缩小地方权限C.扩大地方权限D.加强皇权9、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A.百家争鸣B.商业繁荣C.士的兴起D.诸侯纷争10、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1、唐代皇帝对重要官员的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谏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A.使得科举制的作用有限B.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有利于官僚队伍的稳定1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终完成于A.唐朝B.两宋C.元朝D.明朝1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盛世景象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高宗14、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A.认为“君”的统治基础是“民”B.认识到了应以道家学说治国C.吸收了天人感应的儒学思想D.看到了广大人民的巨大力量15、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6、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1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18、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谜,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19、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知,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20、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