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清江中学阶段检测二)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A[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对传统治史方法的改变,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2.(2020·泰州中学月考)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B[材料中林则徐对英国侵略中国的野心并没有认真对待,认为英国不会侵略中国,体现了对夷情的浅薄认知及对西方的蔑视,这实质上是受到传统“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D项错误;林则徐对英国的军事情报并不是十分掌握,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故C项错误。]3.(2020·常州一中期初)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0年间”可以看出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的原因是清政府开始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故选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排除A项;“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维新派的观点,故排除C项;“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故排除D项。]4.(2020·启东中学月考一)《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B[由材料“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再由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可以得出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开展,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新思想的萌发,与材料不符;C项维新变法与材料“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不符;D项是在辛亥革命之后。]5.(2019·苏州一模)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由此可见马建忠()A.正确揭示了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本原因B.否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C.批评了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做法D.强调了国家富强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C[从马建忠的言论中可以发现,他认为欧洲的富强,在于发展商业、立学校、设议院,而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等,都属于次要的原因,这说明他反对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故选C项;A项错在“正确揭示”,欧洲各国富强的根源是思想领先;B项错在“否定”,表述程度失当;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