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70分。)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最早得益于王位世袭制的是A.尧B.舜C.禹D.启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4.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封邦建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周王朝与地方间的行政关系B.体现了周王与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贵族奴隶主与奴隶间的关系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间垂直管理关系5.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6、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这位高官是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7、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8、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有①皇权至上②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③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④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抨击秦朝的专制暴政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C.肯定秦朝的郡县制度D.主张恢复分封制度1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12.下列汉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中,不属于意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是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分封诸侯D.轻徭薄赋13、下图所表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明代1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15、唐代有人评价科举制时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主要是在说科举制度A.选拔了有用之才B.加强了思想控制C.提高了庶族地位D.阻碍了学术进步1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内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1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8、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ofMilitary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19、某班同学围绕“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别拟定了四个选题作为研究方向。其中无法完成的题目是A.《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