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强化家族的凝聚力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周代大封同姓,“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袞”。据此可知,周代分封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A.宋朝监察地方官B.明朝巡查地方政令贯彻情况C.汉朝巡行监督郡国D.唐朝巡视检查地方法纪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5.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6.《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司空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行政机构7.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A.世卿世禄制度B.察举制度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度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9.雍正帝即位后,严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同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同赃款,抄没家产,并认真落实.这一举措A.使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南书房B.打击了贪腐,整顿了吏治C.有效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的管控D.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危机10.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B.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极为相似C.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11.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12.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B.总统权力大于议会权力C.行政权力高于立法权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