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2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和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5.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材料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的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6.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7.《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8.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B.监察百官之职C.上传下达之责D.专司行政之事9.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的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行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1.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A.卖官鬻爵B.土地自由买卖C.科举取士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1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13.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