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3×20=60)1.《三字经》中讲到:“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主要反映出在夏朝出现了()A.社会等级制度B.内服外服制度C.王位世袭制度D.财产私有制度2.周初分封而建的晋国,在春秋晚期曾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观察下图,晋国位于()A.①B.③C.⑤D.⑥3.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4.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制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5.“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A.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C.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7.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当时受封于“齐”的是()A.亲族B.姻亲C.功臣D.先代贵族8.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此规定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推恩令”D.郡县制9、“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10.“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1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12.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地位日益平等B.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C.皇帝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13.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其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保证皇位世袭B.体现皇权独尊C.证明皇位正统D.震慑割据篡权14.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A.设立皇帝称号B.规定王位世袭C.分封子弟为王D.推行郡县制度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1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