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部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讨摘要。主要研究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现阶段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工作形势,并对公路部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措施进行了讨论。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公路部门;内部审计风险导向是一种以企业目标为导向,依据风险划定审计范围与重点的主动控制内审模式,是内部审计的一种新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将被审计范围的风险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根据风险情况划分审计范围与重点,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工作。一、公路部门内部审计形势(一)公路部门经营风险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化,公路部门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进步,私家车数量迅速增长,给公路通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管理体制、技术条件和管理理念都处在革新换代的阶段。公路通行载荷持续增加、超载超速行为屡禁不止、极端天气多发、公路养护工作不利,种种不利因素导致公路病害严重,达不到使用寿命,公路过早出现损坏病害,有限的公路投资和公路病害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公路部门面临的工作风险增加,如何让公路建设投资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成为公路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二)传统审计方法的不足传统审计模式按照审计取证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三种,现阶段,公路部门审计工作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较少。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主要关注被审计方会计记录以及相关凭据,重点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和真实性,这一工作中存在着效率低下、分析问题深度不足的问题,以会计事项为主要工作依据,工作量偏大,难以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效率不高。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将审查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方面,从内部控制着眼,考察内部控制工作第1页共4页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给出优化建议,是一种事后反馈。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会导致被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越来越强,出现控制成本偏高和阻碍正常工作程序进行的问题。(三)逐渐被忽视的内部审计公路部门长期以来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工作模式,不能为公路部门提供风险规避相关建议,无法有效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公路部门内得不到重视,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被逐渐削弱,人员规模逐渐萎缩,组织机构也往往被纪检监察室合并,甚至有一些部门直接将审计工作外包,内部审计部门面临着生存危机。二、公路部门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一)明确公路业务目标公路是公共产品,公路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保证公路能够正常通行,公路事业建设要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公路部门要明确这一公路业务的核心目标,通过科学的养护工作,确保公路能够畅通无阻,满足质量标准与设计等级要求。在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中,要遵循“先重点后一般、先干线后支线”的基本原则,优先安排国省级公路干线以及有重大经济、政治、国防、旅游和救灾线路,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根据审计单位不同的业务种类,编制相应的审计目标。(二)划分审计领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因素是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重点的主要依据。审计人员需要判断识别所有影响公路部门业务目标实现的风险,以这些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重点。对于公路部门,可能存在着部门预算编制经验不足、不确定性因素偏多的问题,因此审计人员可以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作为审计工作的关注点。除此之外,公路养护是公路部门的基础性工作,群众能够直接感知其工作质量,公路养护资金使用应该遵循养护为主,改建为辅的原则,不能随意挤占养护工作的工作经费。近些年,国家为了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立了一些专项资金,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将这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以及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纳入审计重点关注第2页共4页范围。(三)风险识别开展审计工作之前首先进行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运行情况,包括经济行为和内部控制等内容。需要调查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济流程是否合理、人员配置是否合适、岗位职责是否明确、经营理念是否先进。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