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十七)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解析:选A由“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故A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真理标准问题并未形成普遍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报刊的学术争论,并非否定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形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3.(2018·苏州调研)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解析:选A材料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表明阶段性,“放权让利”“跃进到产权变革”“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反映了渐进性,故A项正确。4.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解析:选D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5.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1985年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强市场调节作用,因而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984年,就已经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2019·徐州一中检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在上海市南京路“好公道”国营面馆对面开了家“好再来”个体面馆。同样的价格,“好再来”用的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好公道”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从材料可以得出()A.人民公社体制的广泛推行B.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C.国营企业改革稳步推进D.主管部门的做法应该肯定解析:选B国营面馆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私营面馆,这说明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故B项正确。7.(2019·苏州调研)1985年,《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市场经济体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