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上学期阶段考试(一)历史试卷第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2.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3.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该政治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大规模推行: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4.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功臣的子弟B.郑国是西周末年分封的诸侯国C.郑国版图在战国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5.《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反映了:A.礼乐制度受到破坏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6.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7.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A.三公九卿制B.推行郡县制C.土地私有制D.统一了货币8.汉武帝时的《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1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2.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又教吏为骺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这一措施: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13.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C.维护统治的合法性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1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15.“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