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2.“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对材料中“天下变局”理解准确的是A.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C.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D.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3.元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一书中写道,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只手的。由此判断,监察制度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产物B.监察百官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工具D.代天子巡守4.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5.徐中约说:“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西方历史学家评述的“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甲午战争时期,有人向日方提出,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号巡洋舰不属于北洋舰队,希望日军能予归还。这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A.关注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B.想尽快结束甲午中日战争C.深爱民族国家并据理力争D.缺乏民族国家的整体观念7.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资政新篇》的实施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8.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9.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0.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11.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形象地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三大外交政策A.一直到今天仍然适用B.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C.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D.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12.《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3.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