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单元过关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生活中的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食醋除去暖瓶内的水垢B.鸡蛋白溶液中加入硫酸铵饱和溶液后析出白色沉淀C.馒头在口中长时间咀嚼后有甜味D.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答案B解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用食醋除去暖瓶中的水垢,是利用乙酸与水垢中的CaCO3、Mg(OH)2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钙和醋酸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中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析出蛋白质,是发生盐析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造成的,是物理变化;C中淀粉在唾液淀粉酶催化下水解成麦芽糖,属于化学变化;D中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是利用了其能使蛋白质变性,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淀粉和纤维素也互为同分异构体B.利用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可以鉴别所有的蛋白质C.多糖、蛋白质、脂肪和聚丙烯等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食醋的主要成分为乙酸,普通食醋含有3%~5%的乙酸答案D解析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化学式中n的数值不固定,故不能成为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能发生显色反应,故B错误;脂肪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3.工业上获得苯主要通过()A.煤的干馏B.石油常压分馏C.石油减压分馏D.石油催化裂化答案A解析煤通过干馏得到煤焦油,在煤焦油中含有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从中可以得到苯,故A正确;石油分馏得到含碳原子数不一的烷烃混合物,得不到苯,故B、C错误;石油催化裂化主要得到含不饱和烃的轻质液体燃料,故D错误。4.下列表示乙醇分子结构的模型或结构式错误的是()答案D解析A是乙醇分子的填充模型;B是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C是乙醇分子的结构式;D中不含羟基,而乙醇分子中含一个羟基,不符合。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78g苯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3NAB.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C.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D.苯和乙醇完全燃烧时的产物相同答案D解析苯中不含碳碳双键,A项错误;能使溴水退色的气体不一定是乙烯,还有可能是SO2等还原性气体,B项错误;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C项错误;苯与乙醇完全燃烧时的产物都是H2O和CO2,D项正确。6.下列变化是通过取代反应来实现的是()答案C解析CH3CH2OH→CH3CHO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CH2===CH2→CH3—CH2Br发生加成反应,B项错误;发生取代反应,C项正确;CH3CHO→CH3COOH发生氧化反应,D项错误。7.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答案D解析聚乙烯中不含碳碳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A项错误;煤的气化和液化为化学变化,B项错误;碳纤维的成分为碳,不是有机高分子材料,C项错误;利用粮食酿酒时,淀粉发酵产生麦芽糖,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酒精,D项正确。8.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选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烷中的乙烯杂质B.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C.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分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D.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尿糖答案A解析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乙烯的同时会引入新杂质二氧化碳,A项入选;将溴水分别加入三种溶液中,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显橙红色的是苯,苯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下层显橙红色的是四氯化碳,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振荡后不分层,溶液呈橙红色的是乙醇,B项不选;Na2CO3溶液显碱性,会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乙酸钠可溶于水,会和乙酸乙酯分层,然后分液即可,C项不选;检验葡萄糖,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检验,D项不选。9.根据有机物()的结构,它不可能发生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