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3.有一名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D.郡守4.《张居正传》载:“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这表明明朝时()A.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君权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5.“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B.削弱相权C.防止藩镇割据D.防止陈桥兵变的出现6.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朝()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D.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9.《十二铜表法》的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A.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不断发展完善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10.《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A.严格限制公民的自由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C.崇尚秩序和平衡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11.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B.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C.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12.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里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13.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14.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