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新课标)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1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达标训练(含解析)[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验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答案C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m321000m3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353600kg③山地甘草1000kg20300kg④滩涂沙蚕10000kg30500kg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种群密度的变化取决于年增长率和年采收率,各组计算结果为:①年增加1.5%,②年减少1%,③年减少10%,④年增加25%。答案C3.(·淄博一模)科研人员对某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上在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解析捕捞最有利的时机应当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机,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时的B点,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数量最多。答案A4.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答案B5.(·海南)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不正确。答案B6.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迁入率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答案B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都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8.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解析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