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南通通州区调研一)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A.宗法制靠血缘关系维系B.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C.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D.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C[“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周文化没有得到天下认同,故D项错误。]2.(2019·徐州、淮安、连云港一模)下图是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C[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而是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故B项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D项错误。]3.(2019·苏锡常镇四市三模)《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该挖掘神话中的历史细节C[题干反映出史学界通过对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分析,复原了商王传递顺序,从而印证了《史记》内容的正确性,由此可知,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又一重要路径,故选C项。A项错在“必须依赖”,表述绝对化。B项表述不合题干主旨。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4.(2019·江苏原创模拟二)有学者提出,周代国家是一个由王国及大小不等的诸侯邦国通过上下隶属关系结合成的政治共同体,其中不存在任何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诸侯国是周代国家统一体内的地方政权。该学者旨在强调,西周分封制()A.形成贵族内部森严等级B.促使国家政权趋向严密C.完成中央集权体制建设D.剥夺诸侯的地方统治权B[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其中不存在任何一个自治的政治地位”,故正确选项是B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5.(2019·常州一模)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D[材料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宗族祭祀中的规则遭到破坏,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故本题答案选D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时期,最高统治者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2019·南京、盐城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D[教材内容一再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下降,但是题干却指出了当时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