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劝齐王》说课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韩鋆一、教材解读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教材解读(一)单元解读《晏子劝齐王》是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历史故事。本单元编排了历史故事、古代传说、神话故事等多篇经典故事,课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适宜学生阅读。教学时,在重视识字教学的同时,紧紧抓住情感教育的内容,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机智、忠诚勇敢。(二)课文内容解读《晏子劝齐王》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河神求雨,聪明的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齐王接受了劝告,下令在全国各地多挖水井灌溉庄稼,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三)本课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滴、枯、灌、溉”4个字。会写“决、劝、饿、枯、稼、谁”6个字及以下词语:决定、饿肚子、枯死、庄稼。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3.练习写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理解课文。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五)教学用时:两课时。(六)课时目标第一课时:1.指导学生认识“滴、枯、灌、溉”4个字。会写“决、劝、枯、稼、谁”5个字及以下词语:决定、枯死、庄稼。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1.巩固本课会认读的生字。会写“饿”字。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晏子的聪明才智。3.练习写出句子中的反义词。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巩固识字,复习旧知。第二环节:品读语言,感悟理解。第三环节:课内总结,课外延伸。第一环节:巩固识字,复习旧知。1.巧记字词:(1)加一加:又+力=(劝)言+隹=(谁)(2)猜字谜:一棵古树。(枯)禾苗的家。(稼)把水输送到田里浇庄稼。(灌溉)我想吃食物。(饿)(相机指导书写生字“饿”。)2.词语认读一滴水枯黄灌溉庄稼饿肚子劝告决定枯死4.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完成填空练习。起因:(春秋)时期,(齐)国久旱无雨,齐王决定向(山神)、(河神)求雨。经过:(晏子)劝齐王不要求山神、河神,应该求(百姓)。结果:齐王接受了劝告,下令在全国各地(多挖水井),庄稼得到了(灌溉),百姓不再饿肚子了。第二环节:品读语言,感悟理解。1.抓住题目,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晏子劝齐王》劝告、劝说拿道理说服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轻声朗读课文的2---6自然段。思考:晏子几次劝说齐王?并用直线分别划出每次是怎样劝说齐王的?2.图文结合,学习晏子三劝齐王,突破本课难点。第二环节:品读语言,感悟理解。(1)学习晏子一劝齐王不求山神。晏子是如何劝说齐王不要求山神的?晏子这样说是什么意思?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反问句)求山神没有用。(陈述句)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想下雨。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2)学习晏子二劝齐王不求河神。(3)学习晏子三劝齐王求百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齐王疑惑地说:“百姓__________?”晏子诚恳地说:“__________。”第三环节:课内练习,课外延伸(1)快要枯死的树,被我救()了。(2)百姓能吃上饱饭,不再()肚子了。1.读一读,填一填。晏子,名婴,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重视生产,提倡种桑养蚕,反对厚赋重刑。他爱国忧民,敢于说真话,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人物简介:作业1:阅读关于晏子的其他故事。如《晏子使楚》《鸟》等。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课本剧。作业超市:板书设计:一劝不求山神晏子劝齐王二劝不求河神聪明机智三劝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