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代表作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称颂他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诸葛瞻,系诸葛亮之子,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263年(时年36岁),与子诸葛尚于抵御魏国邓艾伐蜀,皆阵亡。评价: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罗贯中: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诸葛瞻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初读感知,读出节奏初读感知,读出节奏预习检测淡泊:明志:淫慢:励精:险躁:治性:接世: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译读,疏通文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诫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什么?(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和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治学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淡泊立志惜时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围绕学习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一)道理论据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为本文补充论据惜时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为本文补充论据(二)事实论据: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