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六首》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1、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的诗、画有着很高的成就,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2、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全唐诗》评价王昌龄的诗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展现多是边塞生活情景和军旅生活体验及边塞风光、战士之情。在“边塞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有“马”、“刀剑”、“铠甲”、“烽火”、“狼烟”。3、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具有“诗圣”之称,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其诗歌的内容多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二)诗歌鉴赏分析1.《鹿柴》与《辛夷坞》《鹿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一幅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深寂静的景色。开首一句“空山不见人”带给我们一种宁静之情。空旷的大山之中,放眼望去,满眼山色却不见人影,只身处在深林之中,独有一番味道,凸显空山的清寂。然而,王维妙笔一转,下句诗首字“但”将视觉转向了听觉。山林之中虽没有人声,却依然会有鸟鸣、溪流之声。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作者虽然看不到人影,却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深山之中,空间极其辽远之境,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说话之声,若即若离,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这里不仅仅是强调人声,更重要的是王维在这里通过局部的“动”来衬托整体上的“静”,使人倍感孤寂清冷。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上使我们感受到鹿柴附近山林的幽深之境,不凝滞。而第三句和第四句则从景色上来渲染,由声转色。“返景入深林”,“返景”指的是那夕阳西下的一抹余晖,一个“入”字将其写得颇具生命力,那阳光仿佛也要钻过层层树叶的覆盖才能达到深林之中。这也是一种巧妙地安排:本来要写山之幽静,最好写出山之幽暗。而这一抹余晖的射入使得我们感觉到深山之中仍有这一缕缕金色的光线给山林带来一丝生机。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却会发现,这复照在青苔之上的斑斑驳驳的阳光更加强了山林之中的这点点滴滴的光亮和无边的幽暗的对比。整首诗,以动衬静,以亮托暗,技巧娴熟,声色俱全。使读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水墨画,冷暖色调的搭配更突显了诗歌幽静深远的味道。不愧是“诗中有画”。而王维的另一个作品《辛夷坞》则用同一种意境表达了不用的情感趋向。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辛夷花,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花、迎春花,为木兰科落叶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色泽鲜艳,花蕾紧凑,鳞毛整齐,芳香浓郁。在诗中,王维描写了辛夷花在空山寂谷中的生命过程。诗的开篇以描写辛夷花的美丽而起。“山中发红萼”中一个“红”字写出了辛夷花的艳丽多姿。而后两句则转而写出一丝落寞的味道:美丽的辛夷花,生命旺盛地绽放着,然而此时的“涧户”却空无一人,正是在这山涧之中,辛夷花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读完此诗,我们总会觉得王维的话还没有说完。这在寂静之中独开独落的辛夷花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