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短文三篇》一周强化一、知识概述本周学习三篇随笔。随笔与散文很难区分。一般说来散文更重于抒情或者叙事,随笔则说理成分更多,与杂文较为接近。几篇随笔中,《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比较特殊,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按惯例也归入学术文化随笔一类。二、重难点概述(一)《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1、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丰富的。人类的语言生活经过了哪些阶段?文章开头的前言,先说语言的起源、功能以及重要性。接下来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说明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第一部分是“文字的发明”。说明农业化的后一阶段五千年发明了文字,先是西亚的钉头字和北非的圣书字,后是我国的甲骨文,同时地中海东岸诞生了纯表音的字母,以后成为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第二部分是“国家共同语的形成”。说明工业化社会需要形成民族共同语。共同语要有统一的语音标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时间,西欧在三百年前;日本在一百年前;在我国,从五四开始要求汉字的读音统一。我国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58年公布“汉语拼音方案”,都促进了国家共同语的形成。第三部分是“传声技术的发明”。从电话和留声机的发明开始,人类进入传声技术时代。以后传声技术不断发展,使语言的声音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声技术促进了共同语的普及,还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听不懂的文言要改成听得懂的白话。第四部分是“语文技术的信息化”。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强烈冲击了人类的语言生活。计算机的语词处理智能化使语言生活发生多方面的革命。文书工作、图书馆、翻译、教学方法都革命了。人类历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第五部分是“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英语经过300年历史“滚雪球”发展,尤其是“二战”后由于客观需要而迅速传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国际共同语和国际互联网配合,主宰当代人类的语言生活。全文主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不断发展,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言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人类的语言生活还在更快地前进,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2、文章中说,传声技术促进了“文体的口语化”,“时代跟文言文告别了”。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文体要口语化,书面语与口语要一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主张。老一辈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等,一向持有这个主张。他们认为,书面语念起来,要听众听得懂、听得清楚,才算是合格的书面语。在传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周有光先生重申这个主张是有道理的。不过,对这个主张一向有争论。有人认为,书面语就是要与口语不一样,书面语自有它本身的特点。有的人还认为,文言文有它的优点,不能一棍子打死,可以适当应用。不能说这些意见没有一定道理,不过在今天的情况下,文体的口语化是必然趋势。而在一定范围内,有些文体、有些书面语可以不口语化,它们只供读、不供听,当然可以保留它们的书面语的长处。(二)《短文三篇》1、《热爱生命》(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对“度日”的几种理解:天色不佳,令人不快时,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风和日丽时,是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然后将“哲人”和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事似的。而“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第二段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三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生之本质在于死亡”。生命的终极归宿都是死亡,无法避免。也正因为如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我就是一个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