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精神往来》、《庞贝梦魇》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本次我们对两篇选读文章《与天地精神往来》、《庞贝梦魇》进行学习。通过阅读文本《与天地精神往来》,理清本文行文思路,了解本文阐述的哲学思想,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学习这篇散文的抒情与描写等写作手法。对于《庞贝梦魇》,通过感知文意,概括要点,来认识庞贝古城兴亡的痕迹,了解历史散文文化的一般特点。同时,理解作者在文中浸透的深沉悲壮的人性色彩,探究作者“保存废墟,以确保历史更清醒有力前进”的理性态度。加强我们当代中学生正视历史、善待自然、顺应规律、把握现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与天地精神往来》1、作者介绍李汉荣,陕西《汉中日报》编辑,创作以诗歌、散文见长,著有《李汉荣诗文选》3卷。2、整体感知这是一篇思想高远深邃的散文。作者通过“星空”、“登高”两个篇章,把读者引入了浩渺的星空和旷远的大自然。“与天地精神往来”,给人以无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旷辽远和澄澈宁静的境界。这篇文章并不是表达“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也不是慨叹人类在大宇宙大自然中的渺小与卑微,更不是宣扬佛教的“空空色色”、道教的“任情自然”,作者把自己及“我的同类或异类的芸芸众生”乃至地球,都置于宇宙之中,每一个个体“似乎包容宇宙又被宇宙包容”,“既抽象又具象,既卑微又伟大”,“和宇宙的大河一起奔流着、奔流着”,生死仅仅是浩渺宇宙某个点上一段时空的流程。当然,文章的意思并不是让人陷入到一片虚无或一片空明之中,作者为读者指引出人类新的精神资源———伟大的智者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我确信,人类的完善和真正的解放,取决于人类对于自己所置身其中的宇宙以及自身历史和命运的深刻理解,并由此获得并非源于迷信而是得自觉悟的宇宙宗教感,心智由此变得通达、澄明、仁慈和谦卑,对万物和自身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感、亲和感。‘与天地参,与天地合,与天地化’,在开放的时空视野和宇宙意识的笼罩下,俯仰万物反观自身,我们就会更多一些爱和自由。”这段话才是作者的真正思想。3、如何理解本文的大标题“与天地精神往来”?可以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与天地精神往来”实际上告诉我们:要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与天地参,与天地合,与天地化”,文章给人以无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旷辽远和澄澈宁静的境界,发人深思。4、本文虽为一篇散文,写作思路仍是非常清晰的。请根据课文中提供的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星空”一章,作者以经常仰望星空,灵魂澄澈而浩瀚开篇,从银河的奔流不息入手,指出“我的同类或异类的芸芸众生”乃至地球,都置于宇宙之中,每一个个体“似乎包容宇宙又被宇宙包容”,“既抽象又具体,既卑微又伟大”,“和宇宙的大河一起奔流着、奔流着”,又引用古代哲人名言,举庄子为例,说明生死仅仅是浩渺宇宙某个点上一段时空的流程。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让人觉得陷入了一片虚无或一片空明之中,接着从天文学角度看待生存,引用法国哲人帕斯卡尔的名言来说明活着的最高境界,是感应大自然精微而浩大的存在,直到融入它。“登高”一篇开篇直奔主题,以时间为顺序,以“攀援”为中心词,写了一路攀登的沉思,思考石头上刻着的石头变迁,白云中蕴含的静穆、激情,唐诗宋词中藏着的古老历史,心与天融为一体,陷入了无限的澄明和宁静。总结:读这篇散文,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很难获得一种宁静,无法达到那种欣赏或者品味的闲适境地,而是被感染,被撞击,被透视,被震撼,甚至是一种灵魂的颤栗。因为这绝不是一般轻才小慧者的文字游戏,也不是那种看似潇洒随意而其实什么也没有的闲淡寡情,全文洋溢着作者本人强烈、饱满的生命意识,展示着作者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直逼灵魂的审视;而它给我们心灵的启迪与感悟是这么丰富。5、语句鉴赏(1)生是节日,死也是节日;生,以鲜花欢迎,死,以鼓声欢送。提示:作者认为,人死后并没有离开宇宙,而是化成其他的形体,如空气、水、泥土,或是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