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cùɡǔ)洿池(kuā)鱼鳖(biē)B.庠序(xiánɡ)孝悌(tì)狗彘(zhì)C.饿莩(piáo)畜养(xù)衣帛食肉(yì)D.黎民(lí)兵刃(rèn)弃甲曳兵(zhuài)解析A.洿-wū;C.莩-piǎo;D.曳-yè。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逃跑)B.谷不可胜食也(尽)C.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D.非我也,兵也(军队)解析兵:兵器。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A.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C.无罪,古义:不要责怪。今义:没有罪行。答案D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谨庠序之教D.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解析A.“颁”通“斑”;B.“涂”通“途”;D.“无”通“毋”。答案C5.选出都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解析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②“衣”名词作动词,穿;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⑤“罪”名词作动词,责怪。答案A6.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非我也,兵也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为否定判断句。答案B7.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答案B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___________________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②____________。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②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文天祥的言行就再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精神)9.如果举行古代文化名人评选,孟子顺利当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内容须涉及孟子所处的时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孟子的性格及论辩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个遥远时代,静静的大地,奔腾的黄河,黑色的山峦……在那略显苍凉的天空下,诞生了一位与孔夫子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孟子。他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