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规范练15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8分)扬州访汪辰初[清]钱澄之①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注:①钱澄之: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1)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②以“草”“花”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解析:“草”结合“市井草深寻巷入”,写荒芜居处和寂寥人生;“花”结合“江城花满闭门居”,反衬隐居之深。昔日“歌吹是扬州”,今日“草花”满市井,可见昔盛今衰的沧桑之感。(2)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②寻访无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解析: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首联写停舟“旋相访”,可见心情之急迫;结果是“问遍扬州识者疏”,失落惆怅;之后是寻到草深的巷陌,发现了隐居的老友,“惊”是情感的最恰切表述;最后两个老翁晚年相见,悲喜交加,“笑啼”二字,十分形象。导学号〚69010157〛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8分)题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孤傲绝俗;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辉光耀目、豪气冲天。解析:要抓住两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概括。可以根据郑诗“不并百花”“独立疏篱”“宁可枝头抱香死”概括其特点;黄诗可从菊花开放的时节、香气、颜色以及诗歌中透露的情感基调概括。(2)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物抒怀。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诗人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解析:从手法上,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郑诗显露了诗人自己的理想追求,黄诗显露了改天换地的气概和抱负。符合这个意思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8分)处士卢岵山居[唐]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解析:诗歌写景的角度主要有动静、远近、虚实、明暗等方面,结合本诗来看应是远近的角度。景物的特点要扣住主要意象的修饰词,如第二联的“古树”“急泉”“千峰”,“老”“清”给人幽静感,“千”则有空旷感。(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情趣,表现诗人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本诗的景物描写来看,意境是清幽、阔大的。所以山居者追求的也是远离世俗的高洁、恬淡。古人写诗都讲究含蓄、委婉,赞美别人的生活情趣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2)题。(8分)绝句二首[宋]关澥其一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①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其二寺官官小未朝参②,红日半竿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注: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②朝参: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1)第一首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