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桃李杯”获奖作品《羚羊的外套》摘要2020年8月2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表演的获奖作品《羚羊的外套》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惊艳亮相。整个作品思维构造紧凑、连接,层层推进,并以羚羊的独特视角去反映社会问题。这在舞蹈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能够更加富有戏剧性效果。这个作品在得到评委们认可的同时,给观众们同样留下极深的印象。关键词舞蹈思维编创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1叙事结构的表达整个作品重在呼吁停止羚羊的猎杀,但是这种意义的表达确实比语言更加冲击人心,这种效果来源于舞蹈形式的生动展现。作品开头一家三口,小羚羊蹒跚滚爬的懵懂和对世界的好奇,相互之间蹭来蹭去,尽显父母慈爱和群体对这一新生命的接纳。发展段主要围绕着羚羊族群的生活习性展开,重点通过形式要素去揭露这群精灵的生活状态。群体成员通过上身弯曲向下、低头参拜的动作表示对头领的尊重。一连串的前飞燕,是这些高原精灵驰骋荒原的灵动展现。服装上的处理刻画了一头母孕羚,母孕羚的出现仿佛更多了一份拟人化处理,伴随着一声枪响,高潮段拉开序幕,母孕羚躺在血泊中,象征鲜血的红绸子趟出,是那么的刺眼。枪声不断,上下奔腾、跳跃以及灯光的配合都在诉说着族群的害怕,头羊依然领导着群体。但是在一声枪响后,头羊被猎中,族群彻底慌了,音乐上的跌宕起伏烘托了这种害怕。随后血色的头羊出现了,服饰变成了血色,意味着它的皮毛已经脱离,只剩下血肉,小羚羊哆哆嗦嗦不断地拱着头羊,头羊解下象征首领的头带戴在了小羚羊的头上,象征着首领的延续。不断地“新鲜皮毛”从台前拖动过去,被剥去毛皮的羚羊挣扎着想要抢回自己的毛皮,存活羚羊的悲痛在头羊毛皮出现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们站起来接着跪下、使劲拱蹭并且去刨抓,无奈至极,寓意着成员对于失去头羊以及成员的悲痛,情感也达到了至盛。2道具、服饰、音乐的运用我们经常说舞蹈是一种以视觉为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是视听觉艺术,音乐弥补了舞蹈“听不见”的局限。欣赏者往往能从音乐中读出舞蹈作品的背景、舞蹈形象的情感、舞蹈意境、舞蹈作品发展的冲突等等。《羚羊的外套》这一作品的音乐起伏变化较大,时刻围绕着整体进行。典型的群舞段,演员集体前腰向下,身体韵律上下抖动,并伴有前飞燕跳,这段音乐轻盈、活泼、灵动,将羚羊的生灵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高潮段,音乐中出现了一声枪响,预示着情节的变化,整个音乐紧张、节奏快、音调跨度较大,不断地出现枪声,传达了羚羊遭到了猎杀的悲惨命运,整个族群上下无不惊心。而舞蹈服饰、道具的功能偏向于舞蹈的身份指明和标识,并且在一定语境下能够促进情节发展,烘托情感等。在《羚羊的外套》中,整个作品的服饰道具方面完全进行了拟物的处理,模仿羚羊的整个外形、条纹,观众可以通过服饰辨认社会角色,辨认出这是一群羚羊,还有羚羊头领象征性的王冠,以及母孕羚服饰上“大肚子”的修饰,都是一种个体角色象征的辨认媒介。道具的使用可谓是亮点,从孕羚肚子中抽出的红色长稠,那是鲜血的,是在讲述胎儿的死亡。高潮段,身着红色服饰的“羚羊”,那是被剥了皮毛还在残喘的羚羊。观众可以通过服饰和道具清楚的把个体角色从群体中划分出来,进行角色关系的辨认。3生命主题的提炼就题材而言,《羚羊的外套》是为野生动物歌哭之作。编导将可爱充满活力了的一群羚羊视为朋友般的赞美与欣赏,以羚羊被人类虐杀为切入点进行深层次反思,深刻批判了人类因一己私欲虐杀羚羊的丑陋行径,对此种行为深恶痛绝。由此可见,编导把自身情感以及灵魂都全部倾注在整个作品内。《羚羊的外套》是通过舞蹈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然而人们对该作品并未产生重复感,然而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这是由于编导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生命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环保”主题的层面。观众通过羚羊的遭遇以及生活体会到生命的高贵、温情以及喜悦,感受到生命受蹂躏之时的不堪和痛苦。编导谢飞接受采访时曾经坦言作品创作缘由:“网上有一张图片深深震撼了我,一只刚出生的小貂在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