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成为唤酲学生的“灵魂驱动力”要将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仅需要唤醒学生的幸福体验,找到德育本身存在的价值,还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驱动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更要找到德育与其他方面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上的一致性,将德育真正融入到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整体模式之中,并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建立关联。在此前提下,深究道德的生成线索和生成机制,对学校德育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深远意义。一、道德的生成机制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如果不能链接到事物生成过程中的某一点上,所有的观点都无法进入教学程序。尽管关于道德生成机制的文献很多,但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概念上:伦理、道德、荣辱和自尊。如果能勘测出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就可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德育策略。樊浩认为,“伦理感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如果说伦理感是个体成为实体或“整个的个体”的冲动,以及整个伦理实体的冲动,道德感就是个体按照伦理的要求自我规定、自我确定的冲动。根据马克斯·舍勒的研究,人的同情心有四种基本形式:共同感受、同情感、心理传染和同一感。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伦理感”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转化成“道德感”的“道”(被认可、敬重、遵守,乃至成为一种义务的规则)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对应着一个被美国学者拉思斯称之为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种从主观上“想做”,到客观上“能做”,再到道德上“该做”的一个由内而外的价值选择过程。汪凤炎认为,荣誉心是一个人由于自己言行合理合宜而产生的,它表现为对自己合乎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而产生的光彩、体面的心理,或因周围人的褒奖或因赞赏而产生的自豪心理。反之,则会形成羞耻心。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值的追求。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这几个常用概念经过不同人、不同角度的自由阐发已经内涵交叉、外延模糊,但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顺序性: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置身其中的这个“关系实体”逐渐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归属感,即自己与某个伦理实体(家庭、国家等)是一个整体,与它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就会由衷地感恩,进而“敬重”维持这一伦理实体运作的一系列规则。如主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领导关系、利益分配方式等。当伦理实体遭遇挫折和危机时,自己就应该挺身而出,担负起对伦理实体兴衰存亡负责的神圣使命。对角色责任的明晰和义务的胜任感会引发荣誉感,反之,就会生成羞耻感。“荣辱观”确立之后,以拒耻向荣为主要特征的“自尊心”就会成为个人自强不息的巨大力量。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依存和归属一感恩和敬重一遵守和保护一责任和义务一荣耻感一自尊心一道德力量。二、道德生成机制的教育启示道德生成机制至少给学校德育乃至各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启示。第一,德育的基本路线。刘惊铎的“生态体验式德育策略”认为,要让体验者经历感情触动一眼界打开—心灵洞开一生命感动—美善意识涌流等教育与成长历程。有了这条线索,教师就可以准确地抓住心理转化的节点,进而以推心置腹的赤子情怀在心灵与心灵的直接碰撞中引导学生感悟“德”的美与善。第二,伦理感、道德感、荣耻心、自尊心有着共同的源头——希望借助于他人或社会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学校德育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一点上,学生就会认为“事不关己”,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就会从此分道扬镳。“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起点是感觉,情感是感觉的序化,理性是情感的序化”。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体验的所有信息最终只能以感觉或情感为线索储存在主体价值体系不同层次的节点上,所以只有诉诸感性才能够加深自觉。第三,道德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德育和其他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交织在一起,在“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