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商贸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一、商贸“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一)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产业坚持“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引内联,加快各种成分和业态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预期目标。1、商贸产业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增长(1)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比2005年增倍,年均递增%。“十一五”期间销售总额亿元,比“十五”翻一番;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2005年增倍,年均递增%。“十一五”期间零售总额亿元,比“十五”增倍;(2)市场成交额:2010年亿元,比2005年增%,年均递增%。“十一五”期间成交总额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商业面积:全社会主要商业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和%。(4)商贸业增加值:2010年亿元,比2005年增倍,年均递增%。商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5)从业人员:我市流通业从业人员约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口的13%,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63%,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第三位。2、物流业基础设施全面发展,商业网点建设日臻完善。顺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市不断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有国家一级码头阳江港口,已建成投入作为商业使用的有5个码头,其中万吨级码头2个,2万吨级码头1个,3万吨级的1个,万吨级的1个,开通了驳运船到世界各地的运输业务。与港口连接的单轨阳阳铁路是我市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之一,年运输能力超过500万吨,承担了进出我市工业领域矿产原材料的主要运输任务。同时,与铁路配套的广湛、开阳、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和325国道、省道等相当完善的汽运网络和海运网络,一起发挥沟通内外、连接八方的作用。2010年,我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其中:公路亿吨公里,水运亿吨公里,铁路亿吨公里。港口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99万吨。商业方面,在交通、房地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市通过改造旧城区开发新城区,加快城市、乡镇商业网点的规划、投资和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逐步完善和优化农村各类商业网点。2010年,全市商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2005年增长%,年均递增%。目前,全市共有商业网点约万个,其中商业街、连锁超市、百货商场、酒店、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农贸市场等主要商业网点420多个,总经营面积175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年均递增%。在主要商业网点中,各类市场162个,其中工业原材料和产品市场17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5个,专业批发市场13个。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专业市场11家,经营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市场总面积的45%,市场成交额占43%左右。“十一五”期间,农村购物网络也得到改善,目前已建立支农配送中心7个,农家店1000多个。家电下乡分销店220多个,家电以旧换新经营店170多个。商业网点己遍布全市城乡,带动全社会商业繁荣。3、现代零售业加快竞争式发展,堆头不断增大。五年来积极开展商贸招商,不断外引内联。2008年起,引进了新一佳进驻先后开设2家分店,2010年又引进全国销售排名首位的大润发强势进驻。同时,内促本地商贸企业的发展。重点指导龙头企业江城商业集团、建皇商场等发展,在市区、城郊和县城共发展50多家连锁分店,形成外来“航母”级企业规模经营与本地连锁企业“分散、包围”经营模式共相争伐的发展局面。目前,以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为次级中心,以连锁经营、超市、仓储式、平价商场和市场为依托,各类商业网点互相配套的流通网络已初步建成。其中许多已成为本地的明星门店,除上述以外,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志达电器、十八子商场、广州健民、大参林、世纪连锁便利店等取得长足发展,经营业务扩展到家电、医药、食品、百货、五金刀剪、农产特产等领域。另外,特约经营、代理专卖等现代营销方式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现代流通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