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发现现状探讨“陕西通用航空醒得早,起得晚!”盛夏时节,记者在陕西采访期间,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和专家发展通用航空的热情,也感受到了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奋起直追的步伐。作为我国的老牌航空大省,陕西省的通用航空起步较早,却受制于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快速发展。如今,在全国各地纷纷将通航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抓手的背景下,陕西省各地方政府、民航管理部门以及通用航空相关企业的创业激情被点燃,谋划着一盘通用航空新棋局,向着打造通航强省的目标排兵布阵。起手:内力深厚占得先机航空产业在陕西的发展由来已久,根深叶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和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分别位于西安、汉中,使陕西成为我国唯一拥有两家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省份;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都坐落在陕西;我国航空业1/4的专业人员在这里创造了全国航空制造业1/3的总产值。而通用航空在陕西的起步也早于其他许多省份:早在2007年4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就与陕西省渭南市政府合作,建设了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并于2009年8月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民航试点园区”,成为我国首个通航产业试点园区。2009年,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内府机场举行。这个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性通航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通用航空界最大规模的展会,陕西西安是它的永久会址。此外,2008年,陕西(西北)通用航空协会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的通用航空行业协会组织。如今,陕西通用航空已形成了“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格局:“一基地”指西安航空基地,“四园区”则分别指阎良核心制造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除了航空制造业的雄厚底蕴外,陕西省还有很多其他发展通用航空的优势。比如,陕西的天气条件特别适合飞行,每年的适航时间很长,吸引了凤凰、金胜两家通航企业在此开展飞行培训;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空域受限制比较多,而陕西的可用空域比较大,为通航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陕西省内的民航专业人才队伍壮大,加上有一大批高等院校,能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民间资本活跃,有意向投资通用航空的企业和个人热情很高⋯⋯历史、地域、人才的优势,加上国家低空空域改革带来的绝佳发展时机,陕西省可谓占据了通航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箭在弦上,直指通航强省的靶心。博弈:政府主导解共性难题在一系列利好条件的带动下,陕西省的通用航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陕西省通航共飞行13017架次、4567小时,同比分别增长了31.74%、46.97%。目前,陕西省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通航企业达11家,正在筹建的通航企业有11家。省内共有通航飞行器87架,通航飞行员84人,通航维修人员132人。然而,我国通用航空整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陕西省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困难也依然存在。在今年4月召开的西北地区通用航空工作会议上,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余文亮总结了西北地区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6个问题:整体实力和运行水平偏低,通航企业、通航飞行量较少,保障安全飞行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缺乏;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企业间争夺飞行、机务和高级运行管理人员,导致专业人员频繁跳槽;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各地纷纷提出通航全产业链发展,项目重复,产业间同质竞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需求,通用机场建设严重滞后;各地政府和民航行业对通航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协调沟通不够顺畅,存在政策重叠和真空的双重问题;监管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通航发展的要求,监管部门分散,监察员数量短缺。这些困难,大部分都是全国通用航空在发展中要面对的共性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该政府解决的要由政府解决,该企业努力的由企业自己去努力。”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陕西省政府对于通用航空的重视和支持,正契合了民航政府部门发展通航的思路。“通航产业有很强的民间性和社会性,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导。陕西省政府很早就将通航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度不够,没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