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与环境罪特点、侦查困境与对策研究2————————————————————————————————作者:————————————————————————————————日期:3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特点、侦查困境与对策研究-哲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特点、侦查困境与对策研究刘晓敏(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要: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分析研判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规律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实施针对性强的打防对策,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对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的打击工作。关键词:食品药品;环境;犯罪;民生近年来,随着食品药品产业的快速发展,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活动持续增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此各地公安机关相继组建了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专业队伍,加大对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分析研判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规律特点和侦查困境,探讨打防对策,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打击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一、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的特点(一)食品犯罪1.从发案区域看,区县城中村和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案件频发。近年来,针对食品违法犯罪的监管、打击以及宣传力度日益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识假辨假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较为发达、资讯较为透明的主城一级市场犯罪生存空间逐步萎缩,犯罪活动转而向经济较为落后、资讯较为闭塞的区县农村二级市场渗透。42.从作案主体看,共同作案、团伙作案较为普遍。当前,食品违法犯罪由孤立的个人犯罪逐渐向犯罪团伙、犯罪组织转化,且家庭成员作案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某食药环侦大队破获的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周某伙同其丈夫、儿子,用貉子肉在家中加工成假狗肉,然后在市场进行批发、零售,涉案价值达10万元以上。3.从作案手段上来看,呈现日趋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且由专门的“制假制毒”转向“掺假勾兑”,从而逃避法律的严厉打击。由于近年来对此类犯罪打击力度大大增强,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打击,反侦查能力日益增强,多采取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手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老百姓更难区分,且不易被举报和发现。4.专业化、网络化、跨区域作案日益突出。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均在不同地域完成,形成了跨区域流窜做案,且运输和储存过程隐蔽,上家下家之间都经过事前联系,团伙之间多以亲戚、朋友关系为纽带,分工明确,相互间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供、销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增加了案件的发现和查处难度。①(二)药品犯罪1.生产销售壮阳类假药案件多发。壮阳类假药大多都添加了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药物成分,具有一定的功效。一些不法厂家将此类产品冠以“保健食品”之名,实为规避我国对药品的管控,不法分子利用我国保健食品管控机制不够健全的漏洞逃避打击。目前,这些壮阳类假药广泛存在于医药批发市场、成人保健品商店、部分小药店、小旅馆等场所。2.农村成为制售假药犯罪活动的主要地区。从打击药品犯罪的实践来看,农村5地区的小药店、小诊所等销售假药的现象比较突出,他们将假劣食品、保健品当作治疗疾病的药物向群众销售,还有的以在自制的药丸中添加西药成分,冠以“祖传配方”的名义销售,还有的将快要过期的药品投放到农村地区销售。3.互联网、快递等现代物流成为假药流通的重要渠道。以浙江一起生产销售假药案集群战役为例,犯罪分子就是通过网络联系购买肉毒素瘦脸针、溶脂针、美白针等假药,后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并通过QQ、微信联系,支付宝付款交易,快递邮寄送货或当面交易,涉案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4.以体检义诊健康讲座名义销售假药。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弱、防范意识差等弱点,在老年人密集的场所通过摆放、散发宣传材料,以免费体检、义诊、健康讲座为名,向老年人推销保健食品或假药。②(三)环境犯罪1.危险废物处置。有的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随意倾倒工业废物;有的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为降低处理处置成本,擅自将危险废物委托给没有资质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