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质量评估1/10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质量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科技日报2011年12月1日讯: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日前宣称,他们在陕西省商洛市发现了两个巨大的肉食恐龙足迹,该化石标本长达57.5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之一。据推断,在距今1亿年前,陕西中南部存在过大型的兽脚类恐龙。据此回答1、2题。1.恐龙繁盛的时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2.根据恐龙脚印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A、干旱环境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答案】1、D2、B【解析】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其次,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最后地势要低。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3~4题。3.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下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据此可推测A.其上游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B.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C.该河年内径流的变化特点D.该处农耕活动中的灌溉用水量【答案】B【解析】石鱼题刻记载的是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反映了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情况。4.下图表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年轮对应的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质量评估2/10A.高温年份B.低温年份C.多雨年份D.少雨年份【答案】C【解析】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地区,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年轮的宽度主要反映了降水的多少。5.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能支持该观点的有力证据是在南极洲发现A.埋藏深厚的岩盐B.大量的海洋动物化石C.面积广大的珊瑚礁石D.储量丰富的煤田【答案】D【解析】南极洲有储量丰富的煤田,说明历史上是植物繁盛的时期。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6~7题。6.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1/57.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6题,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第7题,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6.C7.A下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质量评估3/108.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动植物的尸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答案】8.B【解析】化石燃料中大多数为含碳化合物,所以与氧气反应后通常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因为氧气与它们体内的葡萄糖反应生成水与二氧化碳,其含量还不到呼出气体的4%,不可能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不然的话温室效应早在几千万乃至几亿年前就有了你说是不至于其余两个答安A植物光合作用是放出氧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