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10讲澳大利亚极地地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成。该考察站位于(80°25′01″S,77°06′58″E(如图所示)),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千米。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上图中三个南极考察站的说法,正确的是()A.极昼极夜时间长城站最短B.地方时昆仑站最早C.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中山站最大D.二分日昆仑站日出东南2.下列关于昆仑站建站难度大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低温严寒②风速较平稳③海拔高,缺氧④距中山站较远,需设置中继站⑤环保要求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答案:1.B2.D解析:第1题,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是昆仑站;地方时是越向东,时间越早。正确的是B项。第2题,本题考查昆仑站建设难度大。原因从纬度、自然环境、环保要求等方面分析。选择D项。(·巫山高三考试)该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一月、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3~4题。3.导致该大陆一月、七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③地形起伏④洋流分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一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3.A4.A解析:第3题,一月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形成低压,七月份南半球为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在陆地中形成高压。故导致该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一月、七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第4题,根据一月份甲地等压线分布可知,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该地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广东佛山)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6题。5.I地带面积广阔的自然原因是()①地形单一,地势起伏小②地下水资源较丰富③全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草原辽阔④沿海有暖流流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对调入区域的影响主要有()①缓解了供水紧张状况②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③减轻了土壤盐碱化④加重了环境污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5.A6.A解析:第5题,根据图例信息判断,Ⅰ为半干旱的粗放畜牧业地带,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该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且该地区以高原为主,地形较平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故以草原、荒漠为主;该地区沿海为寒流流经,③④错误。第6题,可借鉴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使调入地区水资源增加,缓解了用水紧张状况,利于缓解因干旱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故提高土地生产力,利于农业生产,但若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读下面“某地区海陆分布图(下图)”,回答7~8题。7.图中曲线P表示某地区1月份20℃等温线,虚线P1、P2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等温线P应向P1方向弯曲B.等温线P应向P2方向弯曲C.等温线P通过P1、P2之间没有弯曲D.等温线P夏季向P1方向弯曲,冬季向P2方向弯曲8.图中阴影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为了缓解其限制性因素,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营造农田防护林B.发展混合农业C.东水西调D.禁止过度抽取地下水答案:7.A8.C解析:第7题,图中P1、P2处的地形为大分水岭,因地势高,气温低,所以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故选A。第8题,图中阴影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因处背风坡,降水少,需要跨流域调水,即东水西调。(·北京朝阳区上学期期末)下图为北极航道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9.北极航道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印度洋海盗猖獗C.传统航道拥堵D.北极沿岸多港口10.由中国走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要依次经过()A.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B.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C.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D.东南亚沿岸—西亚沿岸—南亚沿岸11.北极航道是()A.亚洲东部联系欧洲西部的捷径B.太平洋联系大西洋、印度洋的捷径C.北非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捷径D.大洋洲联系南美洲、北美洲的捷径答案:9.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