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1.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答案:B2.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上午9:10-11:30(203会议室)北洋海军的悲歌下午2:30-3:30(201会议室)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下午3:40-5:30(205会议室)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解析:由“北洋海军”“瓜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可知表格信息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其影响,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A项排除;B、C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D3.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A.19世纪二三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八九十年代D.20世纪初期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正确。答案:B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答案:D5.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解答本题时紧扣“内在原因”,通过排除法分析,A、B两项是外因,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建于1905年,在当时还未出现。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千元)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甲午战前商办53470422.4官督商办、官办191620877.6甲午战后商办631246570官督商办、官办18534530——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整理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1)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答案:(1)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2)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一、选择题1.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答案:C2.鉴于“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