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浅层地基处理就是利用合适的处理措施,使原本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透水性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浅层土中的孔隙水排出,从而使土体固结,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改善其不均匀性,使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强度得到有效提高,形成一定厚度的硬壳层,增强土体的整体变形协调性,满足地面结构对地基强度的要求。我国目前常用的浅层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排水固结法、振冲挤密法、置换法、加筋法、强夯法和碾压法等。由于各工程现场条件的复杂性、地质情况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上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因此地基处理方案应该因地制宜,需要分析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并通过现场试验,最终确定工程的地基处理方案。并且要注重综合应用多种地基处理技术,使施工方案更加合理,更为经济。本文主要结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飞行区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着重分析工程地质情况,对比各主要浅基处理工艺对该工程的适应性,通过工程试验对拟采用的浅基处理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确定最终施工方案。重点对比了强夯法、高真空排水击密法两种浅基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开展施工试验,分析对比两种浅基处理方案对该工程的适应性。工程最终确定采用高真空排水击密法进行机场浅基处理。通过试施工,确定出相关施工参数。因高真空排水击密法实际上是将高真空排水法与强夯法结合进行综合地基处理,而强夯法在地基处理中已较为常用,工法比较成熟,因此本文着重介绍高真空排水法在工程施工中的实际应用,强夯法施工工艺不再赘述。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基础处理是各类设施建设中的首要工程。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软土地基,这些软土层具有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透水性小等特性,如何加强软土地基处理,为地面结构物提供良好的地基条件,是开展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高真空排水法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飞行区地基处理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可为今后类似软基处理工程施工提供借鉴。第一章工程地质分析及浅基处理要求1.1工程概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软土地基,这些软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透水性差等特性。机场道面是为飞机提供起降、滑跑的结构物,飞机运行需要道面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因此,软土地基处理重点在于慎重研究决策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和优化地基处理施工工艺,确保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为道面结构提供良好的地基条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濒临东海,属长江河口--滨海砂嘴相地貌类型,为数百年前新淤积而成的新海滨平原。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规划用地系1996年前后围海造地形成。场区东北部原来主要是围涂筑塘而形成的滩地,有较多的杂草及芦苇,地势较为平坦;西南部分布有较为发育的河、沟、塘和少量耕地,除河埂处地势较高外,其余地势较为平坦。工程施工前在二期飞行区内结合堆载预压进行了吹砂补土工作,完成后的地面高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场地内15m深度范围内存在饱和砂(粉)土层。第②-3层、第③-2层砂质粉土为液化土层,场地液化指数为1.45~8.18,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场区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二种。浅部孔隙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和潮水,并受控于机场围场河。场区大部分土层具有高压缩性,是典型的超大型软土地基(详见图1-1)。图1-1工程场地原貌1.2工程地质分析根据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飞行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分析,二期飞行区场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1.场区浅部层组由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等组成,其表层主要为近年围海促淤所形成,结构松散,处于欠压密状态,属低强度型土基。2.埋深、厚度较大的深层软土地层(淤泥、淤泥质土),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场区中存在数量较多、赋存状态复杂的古河道,在结构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大,是场区中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古河道的切割使土层在厚度上变化较大,土层不均匀,其中部层组的主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和不均匀性沉降对场地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很大,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