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教学设计1/5追忆英雄——走近孙犁《芦花荡》林元梅寒亭六中语文教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跳读课文,鉴赏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学会运用;3.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孙犁。2.阅读八上主题丛书第一册9-13页《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20-22页《“红小鬼”在走出草地前倒下》,23-27页《长征铁流劲旅中的巾帼英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每年八月在河北的芦花荡,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一丛丛芦苇相隔的间隙里,倒映着蓝天白云,苇塘里不时传出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静美如画的芦花荡,有一位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在每天夜里为部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穿越时空隧道,细望月光下更显娇美的芦花荡,一条小船快速地向我们驶来,看老头子又有新任务了。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教学设计2/5二、整体感知话英雄速读课文《芦花荡》,试着说说老头子需要完成的是什么任务,经过怎样,结果怎样?通过这件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头子的任务,经过,结果。老头子是一个人。三、跳读课文赏英雄跳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老头子这一英雄人物的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老头子的长相穿着体现了特征。老头子说了话,表现了。老头子的动作行为,表现了。老头子的心理,表现了。根据学生找出来的内容,引导他们深入赏析:如(1)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教学设计3/5这段是外貌(肖像)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干瘦的老头比喻成鱼鹰,请同学们思考同样是写老头子的瘦、同样运用修辞手法,把“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换成“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生1:“骨瘦如柴”“瘦骨嶙峋”虽是写瘦,但是病态的,不健康的;生2:鱼鹰在芦花荡很常见,拥有尖利明亮的眼睛,捕鱼很厉害。作者把老头子比喻成鱼鹰是褒义,是赞美老头子视力好,也为后文夜里执行任务做了铺垫。师总结:是的,写好一个人物并不是用了修辞就够了,修辞的使用必须要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其贴合人物形象,词语的使用要多推敲,使其准确地为人物塑造张本。(2)47段,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是老头子的心理描写,标点符号两个问号,两个叹号,蕴含着老头子强烈的自责和自尊以及对两个孩子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注意人物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以最深情的语气读出自己所理解的人物情感。然后思考,把这段心理描写改写:①他喃喃自语: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教学设计4/5②抗日胜利后,他回忆说:这样该怎么读,语气又该有怎样的变化?喃喃自语时声音要低沉,语气要稍缓一些;抗战胜利后,语气要轻松一些,温暖一些。通过对比朗读,思考是心理描写好还是语言描写好?生:心理描写好,这样更符合老头子的性格特征即过于自尊,若是改成语言描写,人物性格刻画的就没有那么深刻了。四、拓展迁移觅英雄阅读八上主题丛书第一册都写了哪些英雄人物,选取最让你感动的人物,说说他的事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他的品格。我喜欢文章中的,作者在第页写道,这是采用了描写,写出了人物品格。要求:朗读时要把感动的情感读出来,注意情感与语速的关系,紧张、焦急、慌乱、欢畅的心情宜快读;沉重、悲伤、失望的心情宜慢读。五、抽丝剥茧汇英雄请同学们回忆所读的这四篇文章,试着说说这些英雄人物都有哪些优秀品质呢?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教学设计5/5总结:无论是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时期还是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