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来《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圣经,书中所阐述的那些深奥的医学理论,从诞生那天起一直沿用至今。黄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一统了华夏族,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兴文字,制乐器,创医药,造舟车,教蚕桑,种五谷,发明指南车等等,使人们逐步走向了文明有序的生活道路。黄帝的伟大功德结晶成了黄帝精神,那就是——创造、奉献、团结。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亿万黄帝子孙的“传家宝”。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黄帝死后,群民们选择了“桥山之巅”,将他深深埋进黄土里,希望黄帝灵魂升天,精神永远常在。中医中药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疾病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谁是中医中药最早的发明者呢?原来最早发明中医中药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是他,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尽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部著作还夹杂着一些迷信成分,但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它不但在历史上对我国人民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现在还起着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作用。《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在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当时,东北部落约有1/3的人,活不到14岁就死去了。死于30到50岁之间的人,约有1/4。寿命最高的也活不到60岁。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咛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拓展:《黄帝内经》外观在我接触的所有“高人”当中,没有一位说过或者暗示“我懂《黄帝内经》”之类的话,全都奉为圭臬,尊崇有加。一方面自然是这些老师出于谦德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黄帝内经》的“高大上”,不是一般功力的学者所能轻易窥其堂奥。但是,越是这样,就越让大家对《黄帝内经》敬而远之;越是敬而远之,就越是把它束之高阁,尘封于寻常典籍之间,不能造福天下人民,有失中华先祖殷切护佑子孙之慈心。对于经中岐伯所述部分内容,黄帝曾经“斋戒择吉日,藏之灵兰之室,以传保焉”,足见珍重和敬畏。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号召过,“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只有这样,传承才有依据,创新才有依托,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经过历史验证的传统智慧重新造福当下的人民。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黄帝内经》这样的原创经典,难免强作解人,说些外行话,所以我只能是“外观”了。约定俗成的“外观”是整体形象的意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