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摘要: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遵循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确立规范;及时反馈,持久训练;家校携手,形成合力;监督考评,奖惩强化;尊重差异,讲究策略。关键词:语文教学预习习惯培养方法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因此,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也提出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一总目标。魏书生曾说:“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孩子进入高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语文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此时,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果抓住这个时机,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高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求知欲,尤其是对新鲜的内容。开学初,新书一发下来,很多孩子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这篇课文读读,那篇课文看看。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预习,是习惯养成的良好基础,但离习惯养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教师要专门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培养重要意义的教育,利用鲜活的案例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可以有效地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前学习课文,梳理出疑难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节省更多的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堂时间,对课文进行深度探究,拓展学习内容。学生对预习的好处有了深刻的认识,就能自觉地投入预习过程中,享受预习的乐趣,积极培养自己的预习习惯,形成学习习惯养成的内部驱动力。二、教给方法,确立规范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预习呢?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对于课文,笔者尝试教学生运用“五读预习法”:一读,了解大意;二读,扫除障碍;三读,正确流利;四读,质疑问难;五读,查找资料。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建议使用的方法。一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是写什么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可以就文题猜文体,大致内容,在有所期待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验证性或探究性阅读。读后即进行反思,获得初步认知。至于生字读音,新词意思,只要不对大体了解产生障碍,都可以不去深究。这次阅读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也可以轻声读。这样的初读,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也适应孩子初读课文的心理需求。二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查字典等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对生字表中的一类字,还要求查工具书,进行扩词练习,同时运用方法巧记字形。这次阅读,要求使用工具书、动笔做记录。只有扫除了阅读障碍,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三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这似乎不算高要求,但对很多孩子来讲却很难做到。学生必须大声、反复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要停下来反复练习,直到达标:不错、不破、不漏、不回。不计遍数、不论时间,不达目标不止。有的孩子要读好一句话,甚至要反复读八到十遍。朗读是一种技能,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让学生在预习时,过正确流利关,为感情朗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读课文,要求采用默读方法,边读边思,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心中的疑问。帮助学生梳理质疑问难的角度:1.字词方面,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仍然没有认准的读音、弄懂的意思,词语的表达效果等;2.句子方面,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感情,运用的方法,表达的效果等;3.段落方面,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