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德育工作,,共建和谐家—校—社会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近期,一些屡见报纸电视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反思。肩负着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关键词:道德教育三教一体师生双主体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曲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出了著《史记》的心愿:“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代圣贤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风范,不仅给我们以力量、信心与勇气,而且给我们以启迪、智慧和思路。中国德育向何处去?一直是我们苦苦思索探求的问题。道德是做人的基础,一个缺乏良好道德的人,不可能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造福的人生观,更不可能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继承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建和高扬社会主义道德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文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中小学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打基础的阶段,尤其要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在复杂现实生活中分辨是非、善恶,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中学道德教育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即“三教一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学生在家庭生活时间最长,家庭的诸多因素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教育影响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学校教育若获得家长的支持与积极的配合会取得良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成效。在教育培养新生一代的航程中,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指导家长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再有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支持,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要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德育工作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协调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整体。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三、学校德育——师生“双主体”和谐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如何向学生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把握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观:和谐师生环境构建良好的育德环境。师生“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后者处于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只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德育作为学校首要工作,更应该体现师生“双主体”的理念。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德育全过程,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由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化”的过程有机组成的德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构建师生双主体的和谐。和谐师生關系的构建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实施的过程,在具体的品德教育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四、狠抓德育“五要素”德育内容应从政治教育单一内容拓展到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五要素”,这“五要素”具体的教育内容必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可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对小学生,要通过他们身边周围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