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学习革命的五个关键词2006年9月,一个人,只有一台电脑的KhanAcademy创建了可汗学院,如今已拥有1000万学生;2010年5月,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Udemy创建,并在2个月内拥有2000门课程1万名注册用户;2012年2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网络学习社区Udacity创建,一个月内9万名学生注册,覆盖190多个国家;2012年4月Coursera、edX创建,在线教育正式进入MOOC时代……我相信,网络会像冲击出版、新闻、商业等领域一样,冲击学习领域。新一轮的学习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我认为,不能把“学习革命”仅仅理解为借助新技术向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算不上“革命”,充其量只是一种改善,一种改良。标志学习革命的关键词应有五个: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认知诊断、批判性思维和教育增值。自主学习很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教育讲座,一个澳大利亚的中学物理教师讲:我教了30年的物理课。第一个10年,我是“教物理”;第二个10年,我是“教探索”;第三个10年,我不再是“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在他物理教学的第3个10年中,他完成了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的转变。“教师主导”的教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尊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要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早上妈妈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时常常会说“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在一些西方国家,妈妈在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时常常会说“精彩地过上一天(haveagreatday)”。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在发表于《南都周刊》2008年第253期的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长期生活和伴随两个女儿长大的经历。他写到她的女儿“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曾听到过许多像陈志武这样的华人父母们感叹美国的教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与自己小时候在国内接受中小学教育时相比,美国儿童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尊师”的中华文化传统今天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阻力。为了跟上新一轮学习的学习革命,为了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需要重新思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依靠网络的支持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把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把曾经是主角的“教师”变成作为配角的“助学”。这样,才能够算“学习革命”。个性化学习2009年10月28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奥登(JaneOrton)博士与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的研究生们进行了一次座谈。座谈中奥登博士谈了一个观点:个性化化教学植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之中。个性主义(individualism)与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文化传统有关。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不论穷富,不论国王或乞丐,不论教授或文盲,一个人进天堂或进地狱,完全要由他自己决定。这里,父母、老师、牧师的努力,任何其他人的努力,都不能替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为行为的后果负责。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把自己送进天堂,别人都不能替代。奥登博士的观点尚可以讨论,但她的看法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伴随工业化过程出现的现代学校,确实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由于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学习过程中个性的丧失。学生不是一只通过训练就可以获得某种能力的“巴甫洛夫的狗”或“斯金纳的鸽子”,学生是一个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情感的人。学生们拥有不同的性别、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智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是统一的教科书和统一的课堂教学可以满足的。不同的学生需要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料以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像工厂生产标准化产品一样生产统一规格的毕业生的过程,把像马戏团训练小狗整齐划一地表演节目一样的过程,变为个性化的学习。这样,才能够算“学习革命”。认知诊断近几年,认知诊断(cognitivediagnosis,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