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摘要]强化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着力推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建构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加强校内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1-0038-04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是凸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需求量的激增,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已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当前高校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着手.提出高校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形成条件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属普适性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需要经过专业训练获得,如教师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等。从上述概念描述可见,实践能力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以解决问题为指向的一种综合能力。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实践能力更多是指围绕职业需要、胜任职业工作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其职业范畴包括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开展家园合作,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等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的系列工作。因此,从职业需要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达、合作、协商能力等一般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评价幼儿发展水平,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管理班级,创设适宜环境,开发与运用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开展家长工作等专业实践能力。显而易见,上述众多职业能力中,有些应在接受职前培养时打下一定的基础,否则将无法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有些则需要在踏上工作岗位后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活动。了解交往对象,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传递信息,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实施的基础;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直接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反思与研究则是保证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在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前培养中,应重视让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包括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能力,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反思和初步的研究能力等。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能解决问题。从其形成看,需要具备两个关键条件,即知识和实践。首先,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个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实践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其次,实践能力的形成源自实践活动。知识是不能自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反复运用既有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实现能力的获得。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的获得,更是需要个体通过从事与其知识结构相匹配的专业实践活动获得。当然,除上述两个关键条件外,个体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受个体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实践动机、社会环境等诸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