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地方————西固(六年级一班,,陈泽)我生活的地方————西固一、西固简介及历史二、西固特色小吃三、西固特色水果及农产品四、西固特色建筑五、西固名人六、民俗风情及民谣学校:玉门街小学年级:六年级一班姓名:陈泽一、⒈西固简介:西固,兰州市辖区,位于兰州市西大门,全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辖5镇1乡40个行政村、8个街道70个社区。2020年,是甘肃省和兰州市的核心工业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81亿元。西固区已成为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先后荣获“全国星火计划先进县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甘肃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称号。⒉西固历史:据史料记载,秦昭王时始入秦版图,属陇西郡。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将李息在此筑“金城”防守,是最早的西古城。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在此始置金城县,隶金城郡。西汉武帝时,在今西固黄河岸设置了金城津(渡口)。取名金城津,是由于汉武帝时设立了金城县而取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西、王昭君出塞和亲,唐三藏历经劫难西去取经,都是经金城津渡河西去。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金城郡由苑川(榆中)迁郡治于此,仍领属金城县。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榆中)中游的东古城(也有专家称在夏官营,期间曾7次迁都至靖远、枹罕等)建立的“西秦”国家政权,统治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48县的地域长达47年之久。其中,在388年由苑川迁都至金城(西古),399年又迁回苑川。这一时期,活动在甘肃一带的民族有鲜卑、羌、汉、匈奴、氐等少数民族,都信仰佛教。在距西秦都城金城(西古)不远的炳灵寺石窟,此时佛教圣地已经相当兴盛。炳灵寺中保留了西秦与佛教的众多遗迹。在炳灵寺发现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西秦的题记、供养人、高僧等佛教遗迹,说明西秦炳灵寺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很大的佛教中心。西魏地属子城县。唐属五泉县。五代(公元763年)为吐蕃据有。由于长期的战争动乱,到宋代,西汉的“金城”已不复存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为防御西夏,在此筑堡设防,称西关堡(城堡),隶属兰州。元灭金后,废西关堡,地属巩昌府。明朝以前,兰州市城关区的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发”。明惠宗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皋兰县(兰州),在现在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肃王府。在此之前,西古一直是包括现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及榆中、皋兰的一部分在内的兰州广大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来的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的古渡口摆渡过黄河,经永登前往河西走廊到西域,或经红古的平安驿前往青海到西藏或西域。到此以后,西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才逐渐向现在的城关区转移。(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西关堡旧址重建城堡防守,始称“西古城”,呈正方形,今城垣还残存一些。兰州,东有东古城(榆中清水),西有西古城。到清代属皋兰县,才改名为西固城。为何改名,不得而知。可能有希望“固若金汤”之意吧。到民国时,行政管辖仍属皋兰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949年8月兰州解放,置皋兰县第五区。1953年3月皋兰县第五区扩容。1955年11月区政府驻地“西固城”改名兰州市西固区。二、特色小吃:主食:解放前以糜、谷、荞、豆类等杂粮为主,吃细粮次数有限。招待亲友烙烫面油饼,春、冬有卤面、臊子面;夏、秋为凉面、浆水面。解放后,农民生活逐年改善,饮食花样增多。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作物社、队随供应细粮(小麦粉)比例30%-40%的调整,也注重饮食品种的调剂,主食有馒头、花卷、大饼、包子、水饺及面条。改革开放后,富裕户饮食讲求营养、质量。早餐喝鲜奶、油茶,吃荷包蛋、羊肉泡馍;午、晚餐有炒菜、米饭、包子、水饺,擀“百刀”、切棋花面、揪面片、拉条子成为家常便饭。即使有些农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