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综合监管制度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经过建国后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当前全球金融业迈向了一体化、综合化、集团化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多样化发展和金融业务也日益复杂化,类金融机构蓬勃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在建立和完善金融综合监管制度,形成上下、内外互动,多元参与的综合监管格局,围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作用,有利于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乃至全国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自贸区金融综合监管现存问题与瓶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四年多来,进行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方面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区内金融发展与创新。然而,由于诸多体制性因素和外部条件变化、尤其是国家金融安全形势变化的影响,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和发展力度有所放缓,尤其在对接国际市场、以开放倒逼改革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市场对金融改革的期待和热度也有所下降。自贸试验区在集聚持牌金融机构的同时,近年来一些新型金融平台、投融资中介机构蓬勃发展。其中有的企业不具备经营资质,有的缺乏基本的风险控制体系。部分企业虽然不在自贸试验区注册,但是着眼于XX省的金融市场、品牌和楼宇环境,选择在自贸试验区办公这些都对金融综合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金融迅速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金融业态呈现多样化、金融业务呈现复杂化,全球金融业一体化、综合化、集团化的趋势越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分业监管金融体制很大程度上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肩负金融开放试验田的任务和使命,要求“对标国际服务新规则”、促进服务业自由化,从这一定位首要意味着在试验区内对现有监管框架体系的较大程度的突破,以培育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示范。但是,由于近几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剧烈、国家金融安全承受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监管金融体制变革的步伐也受到了影响。第1页共6页分业监管金融体制在一定时间不会改变。这些体制因素和外部条件决定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变革的整体格局已经受到了很大限制,改革的步伐客观上放缓了。相对保守的监管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而较大的监管压力已经在2017年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整体发展趋缓中体现出来了。如果外部条件没有较大改善,体制因素趋向保守的趋势很难改变,自贸试验区金融发展与创新将长期受到金融开放不足的问题。在当前金融科技和金融混业发展趋势下,分业监管金融体系面对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监管扭曲和监管漏洞,在金融放开的同时产生了监管不足的问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分业监管模式虽然框住了金融创新,但是即便不考虑监管部门因为既得利益产生的规则扭曲,由于不充分、不对称的金融开放造成了监管扭曲,客观上加大了投机套利的行为空间,从而人为放大了监管压力,造成客观上监管不足的问题。加之很多违规性的金融业务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与复杂性,行政化的监管手段往往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管,更加剧了这种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尤其是随着自贸试验区跨境资金流动的放开,如何实现有效和合乎国际规范的跨境金融监管,需要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的双重创新。近年来,由于民众金融消费能力的提升、金融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体制外金融发展迅猛,然而相关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市场理性都有待培育,这些新金融业态在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中很快呈现出各种乱象,造成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大量体制外新生的金融业态都在灰色地带,传统的监管体制无法覆盖,为了新金融业态的健康稳定发展客观上又需要监管部门进行一定程度介入和规范。目前在体制外非持牌金融在监管上主要由中央明确规则、实行属地监管,但是在具体监管手段上,如何避免单一的行政干预、现有监管如何形成合力、建立清晰有效的规则,也对现有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分业监管模式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分业监管模式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造成金融创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