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团体活动课研究浅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已达607.46万,中职生成为党和国家21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对象之一。当前,我国各类中职学校都开设有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多元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中职学校教师需要立足《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以提高中职生德育效果,培养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中职生。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上述文件要求,《哲学与人生》德育课程建设尤显重要。然而,当前《哲学与人生》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哲学与人生》有较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具体内容则需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变化。实际教学中,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总体缺乏深入中职生精神需要的内容创新,尤其是缺乏德育实践部分的内容建设。因此,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停留在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则变相讲授其它课程内容,没有真正重视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以吸引学生提升教学效果。二是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哲学与人生》这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又以传统灌输方式为主。因此,学生普遍感到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改革表面化。为解决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有的教师将更多哲学理论引入课程教学,有的教师则从心理学、表演艺术中借鉴方法,采用情境设计,小品表演等方式配合理论课教学。然而,由于缺乏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实际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方面效果不明显,从而使教学改革流于表面。(二)研究意义根据中央文件中国家对中职学生德育培养的要求以及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哲学与人生》课程进行团体活动课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始终以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为基础,将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思想与《哲学与人生》课程紧密结合,这将促进团体动力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的发展;本文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将为《哲学与人生》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将有助于促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改研究,不仅为其他教师开展《哲学与人生》课教学研究提供借鉴,而且为团体动力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在其他德育课程中的运用提供借鉴。实践方面,通过对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有助于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团体互动方式后,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要求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在团体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多重角色,需要具备多种能力,通过对每次课堂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够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团体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及时参与活动,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增多,另和学生一起作为参加者,有共同的感悟,能够和学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众多游戏环节的设置,配合音乐的渲染,众多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